三鼎甲:古代科举制度中状元、榜眼、探花的总称。状元、榜眼、探花如一鼎之三足,故称三鼎甲,简称鼎甲。

京剧是在不断的融合、演进、发展和变化中得以形成的,因此,当京剧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演出时,多是由徽班中的徽戏和汉调演员经过渡而成为第一代京剧演员的。从清道光二十年(1840年)至咸丰末年,京剧舞台上出现了对后世影响至深的最杰出的三位京剧演员,他们分别是程长庚、余三胜和张二奎,人们把他们称为京剧“老生三鼎甲”或“老生三杰”。


程长庚(1811——1880),原名程椿,谱名程闻檄,字玉珊,乳名长庚,成名后寓所名为四箴堂。安徽潜山人。程长庚出科于徽班,曾接受过系统正规的科班训练,文武昆乱不挡,唱念做打俱佳。因程长庚本是徽籍,又出身徽班,演唱中也带有明显的安徽乡音,故程长庚有“徽派老生”、“徽班领袖”之称,在“老生三鼎甲”中,他对京剧乃至后世的影响也最大。


程长庚于道光年间入京搭班三庆班,他初登北京剧坛,声誉一般,后刻苦钻研三年,又向前辈同行求教,艺事大进。据说,在一次堂会戏上露演《文昭关》,声腔激昂,神情动人,由此声名大振,在道光二十五年前后,已成为三庆班的首席老生和领班人,同行均尊称其为“大老板”。


程长庚精于唱功,嗓音条件尤为出众,他的嗓音内行话称之为“脑后音”,讲求字正腔圆,少有花哨,因而沉雄爽朗。据说他在舞台上演出能始终以“乙字调”(等于今天所说的A调)演唱,且嗓音洪亮、“穿云裂石”、“余音绕梁”、“沉雄之致”,足见他的演唱艺术非常精湛。他在演唱上,除了具有优越的天赋条件,还能兼收并蓄、博采众长,他在徽戏的演唱风格中,又能吸收、借鉴昆曲、京腔、汉调的演唱技巧,并且能做到声情交融、声情并茂。在表演上,他十分善于体察人物的性格、身份,注重表现人物的气质与神采,做功身段遵循老徽班演法,绝不稍逾规矩,沉稳凝重。


由于是科班出身,接受过系统、扎实的专业训练,所以他能演的剧目十分丰富,不仅老生本工的角色,而且武生戏、净角戏也都能演。程长庚的擅演剧目有《群英会》、《战樊城》、《文昭关》、《鱼肠剑》、《捉放曹》、《取成都》、《龙虎斗》、《镇潭州》、《让成都》、《举鼎观画》、《状元谱》、《天水关》和昆曲《钗训大审》等。因演出《群英会》曾有“活鲁肃”之誉。


据说,程长庚的“老爷戏”,曾受前辈艺人米应先的指点,因而,做派着重神威端庄,如他所演的《临江会》、《战长沙》、《华容道》等都非常出色。程长庚虽然擅演剧目很多,但他对演出剧目的选择却极为严格,凡是他认为不合情理或与历史太无根据的戏如《战北原》、《空城计》、《武家坡》、《回龙阁》、《算粮》、《大登殿》等,他都坚决不演。不过也有学者认为,京剧故事大多本来就与历史真实有着较大的出入,程长庚所以不演上述剧目,更可能是他本人惯于演出“端凝肃穆”的正剧,却不擅长这类兼有噱头、风趣的剧目表演,故而藏拙回避不演,对此说法或备一说。


程长庚除了是一位优秀,并且对京剧艺术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京剧演员外,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戏班管理者。程长庚执掌三庆班多年,排演了如36本《三国志》和24本《龙门阵》等连台本戏,还担任精忠庙会首多年。执掌三庆班期间,程长庚还积极培养青年,像后来京剧“老生新三鼎甲”中的谭鑫培、汪桂芬、孙菊仙以及杨月楼等无不得到程的教益,此外,票界的周子衡学程成就很好。程长庚还改革剧场陋习,废除了“站台”等旧时陋习,并且不让观众在演唱时“叫好”,也不许观众在演出时在台下吸烟,否则立即停止演出。程在晚年还积极兴办三庆科班(又名四箴堂科班),遍请名师,培养京剧人才,像后来京剧名宿张淇林、钱金福、陈德霖等均出自该科班。程长庚卒于光绪五年农历十二月十三日,时为公元1880年1月24日。